现在位于:新鸣网 > 非常人物 > 文章正文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99度社区 24小时新闻热线:18803523159

黄花沟畔的老社长——记应县东安峪村胡海斌轶事

  胡海斌的一生可称时代楷模,黄花沟畔的老社长。

  胡海斌出生于1906年6月,胡氏大门十五世玄孙,与妻子章氏膝下四个子女,长子:胡配年,次子:胡配兴,大女:胡月英,二女:胡福英。曾任东安峪村农会成员,高级社副社长、生产小队队长、村大队副大队长,村民纠纷调解员、他为国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至今难以忘怀。
  1945年5月23日,村农会会长于大,接到了上级关于配合八路军定于25日攻打东安峪炮楼的秘密通知。于是在当日晚上两点多在胡海斌家由农会会长于大,成员;胡海斌,胡美得,李丰望,胡成雄五人秘密组织了役前会议。依照上级指示;讨论通过了一系列配合八路军的措施和方案。为安全保密并决定了次日晚上由参会的五人破坏东安峪至应县的简易公路。24日晚10点,五人以铁锹,铁镐,手推车,箩筐等简易工具,经过一晚的努力,在凌晨顺利破坏了两处路段,成功地保障了县城里的小日子无法快速前来救援。在村农会的全力配合下,经八路军的战略优势,1945年5月25日东安峪炮楼的伪军全部被消灭。至此东安峪村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49年解放应县的第四次战役打响后,胡海斌立即组织村民成立担架队前往应县城抢救伤员,发现一名我方战士被炸弹造成肠子外泄流血不止的状况。胡海斌立即用手将伤员的肠子填进肚子里,脱下自己的帽子捂住伤口,又脱自己的上衣拦腰将伤员用力裹住,用两个衣袖打了个死结,防止伤口崩裂和流血过多,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抬送到大穗仁村八路军十三团战地医院。因现场处置得当,送医及时,该伤员不仅保住了性命,最终还得以了康复。那位伤员是八路军十二团的战士,山西祁县人,后来多次来到东安峪看望胡海斌,感谢老人家的救命恩情。
  1955年胡海斌率先参与了东安峪村不到30户组成的初级社,并积极宣传入社的趋势和优势。动员村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踊跃入社。
  1956年东安峪村正式跨入高级社时代,新的农村合作社模式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大变革,这一新生的制度让大多人难以接受。评工计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劳分配的集体化模式开始实行。多数村民感到空前的模糊,难以接受这突然出现的局面,有的不适应,有的不认同,想退社的,想分队的,想换队的频频出现,复杂的农村矛盾也就此显现出来。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高级社的管理层就尤为重要了,如何贯彻党的政策,处理好村民矛盾,稳定村民情绪,带领村民致富是高级社管理层的主要任务。当时东安峪村共设立了十四个生产队,他的职责是调解村民矛盾,进行村东,村南,村西三个方向的水利建设。东安峪村位于山脚下,村南有三道大山沟天然泉水自流而下,还有数道小山沟每逢雨季时会有洪水侵袭,有时会直泄村舍和田地。所以防洪垒堤坝是事关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为了这项工程他从十四个生产队每队抽调一个人组成水利建设团。第一批人员有一队:胡海斌,二队:胡文成,三队:胡章,四队:李恒棋,五队:胡生华,六队:邓宝,七队:王永兴,八队:王树生,九队:尚成万,十队:胡步斗,十一队:胡维新,十二队:李恒进,十三队:李丰新,十四队:胡秀天。
  在他的带领下首先责成几组专人负责用三个峪口的泉水进行农田灌溉,当时没有机井,相邻的几个村庄都用这几股泉水浇田,尤其刘海窑沟,胡峪口沟这两股水源在天旱农田用水时各村都会组织专人抢水。我们村十年九旱,多浇一亩田就能多收多打粮。在这项工作中他工作认真负责,处事勇敢机智,且组织能力强,争夺水资源有勇有谋,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村中水浇地逐年增加的伟大业绩。
  争夺水资源仅仅是这个团队其中的一项工作,护村,护田、防洪垒坝才是主要任务,村东的四排农田当时也是村里的主要产粮地,受刘海窑沟山洪的冲击,能否保障村东几百亩农田的安全防洪坝尤为重要,防洪坝的建设在当时难度极大,主要材料就是大石头,没有运输工具,全部由人工抬、背、扛、从附近收集,大部分石块都得从山沟里用牛车或手推车拉到现场,坝底需要的大石头都是在河沟地下人工挖掘出来再用撬棍一米一米的撬到砌筑部位,建设过程条件差,运料远,难度大,人员不足,胡海斌发现问题后立即增调村民,加强人手,而且加强了会砌石头的技术人员,胡文清就是村里会砌石头的名匠,由他为主要砌石工,随着工程进展又抽调了李丰清,胡海宣,胡至周,李丰海,胡配有,胡仁明,李世元,王永得等先后共计30多人,大面积开展拦洪垒坝的工程,村东东条地,西条地,胡子窝,狼咬娃四片农田防护坝,大黄花护田,护村坝逐渐开工建设和局部修建。对50年代的东安峪村来说,这项工程前所未有,工程浩大,他作为这个项目的主要领导,身先士卒,亲力亲为,表现出一个老社长的担当和使命。在他的带领下历时数年成功地将以上的防坝全部完成,确保了东安峪村的居舍,农田的百年安全。
  在修建大坝的过程中胡海斌发现了村南牛道沟和大黄花,两处沟滩纵深数百米,且成梯形状,面积很大,大黄花泉水闲时都要通过这两处沟滩随意排放,胡海斌经过多次实地勘察研究,毅然决定淤地造田。他的决策得到村社委员会和村民的支持,于是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积极参与造田工程,轰轰烈烈的淤地造田在两处沟滩展开,老弱少小满滩遍野捡石头,垒圪塄,能拿动铁锹的刨土引水淤地,因为当时正逢“大跃进”,村里的主要劳动力都被征大炼钢铁。胡海斌只能组织不能做农活的老弱妇孺,以蚂蚁搬家的土办法开疆扩土开滩造田。这也就有了“胡海斌,带领布袋兵”的传说。历经艰辛最终造出了牛道沟,大黄花两大片旱涝保收的水浇田的田。大黄河下游短鹰河滩面积更大,大概有上百亩的造田工程已经完成了规划,平地,通渠,垒圪塄的雏形工作。现在条条碎石垛成的圪塄还清楚可见,只是因为工程过分浩大,劳动力不足,缺乏经济支撑,又加上胡海斌身体已衰弱,所以成为老人家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的一大遗憾!
  胡峪沟纵伸长至代县分水岭,长度30多华里,所以该泉水流量流速较刘海窑和大黄花两泉水的总和还要大。每年到了农历的8月份,农田就不需要再浇灌了,大量的泉水就会顺流而下排放到东安峪村北,西北两地,以新家地,二道沟,望岩道为例,这些田地当时都属二阴地,(下湿地),逢雨涝年就会烂苗根,臭苗田,大多低洼地都是青蛙,蝌蚪的栖息地,如果再将胡峪沟的水排放在这些田地里,那么来年就无法耕种,而这几处田地面积大也是我村的产粮区。所以防排水也是每年的重点工作,相邻的苏家场,西安峪是这股泉水的最大受益者。但田地不用水时都不愿意排到自己的田地,每年都会因为排放水而发生争执。这项工作一直都由胡海斌负责。每到这个垛水季节时,他都会组织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去胡峪口垛水,还为此专门培养了号手娃娃兵胡金福,这项工作需要人多势大才能给对方有威慑力,所以每逢垛水时节都由胡金福吹号组织村民,浩浩荡荡开往胡峪口,边喊话边垛水,这样就避免了大面积的土地受到侵害。
  除了浇地,垛水,拦洪垒坝,淤地造田,他还带领村民挖渠,修路,植树。村里的农田路都由他带队修建。村北望岩道的排水渠,路基雏形就是他领导开挖的。渠道两侧的树木也都是他带领栽的,虽过去了60多年但那些树木依然存在、粗壮挺立,枝繁叶茂,一直是东安峪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1955年初级社,1956年高级社到1958年村大队,老社长不是这个时代的看客,而是这个农村转折和发展壮大的参与者,见证者,管理者,他作为调解委员。村民们发生矛盾他第一时间就会出现在场,耐心做工作,以自己的真诚化解了诸多矛盾,处理了好多家庭的争端,挽救了几对夫妻的婚姻。村民胡仕明和胡兴业两人因历史遗留问题发生了暴力打斗。胡海斌听到胡兴业受伤后立即将自家仅有的六颗鸡蛋,一斤多白面亲自送到胡兴业家,以慰他受伤后的情绪,在那种贫穷艰苦缺衣少食的岁月,鸡蛋和白面是何等的稀缺和珍贵,新女婿上门也未必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家里人有个灾难病痛也舍不得享用。到胡兴业家里,耐心询问事情的缘由,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经过他耐心地劝解,最后双方都冷静下来,双方的矛盾得到了化解。诸如此类村民矛盾屡见不鲜,只要有发生他都会积极调和解决。1950年正月初的一个下雪的夜晚,村民李世举因毒瘾发作半夜钻入胡海斌房屋东户口的麦秸堆里,次日早晨家里人扫雪时发现了秸秆堆里有人,扒开麦秸看到人时他已奄奄一息。胡海斌赶忙让家人把他抬进家,放置在热炕头上,经过加热加温慢慢地才苏醒过来。当得知他已生活非常困难时她就毅然决定把他留在自己家中,且一住就是三个多月,直到三月份春暖花开时他才离开。当时正是饥不择食,缺衣少药的年代。能在那种情况下收留困难人员三个月,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多大的气魄才能做得到呢?这种乐于助人,济人于水火的壮举实为难能可贵!值得后人敬重。但凡村民有困难他都会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送米送面的事情常有发生。谁家出现难以决策的大事也都愿意请他献计献策,以他强大的个人魅力、亲和力、乐于助人的热心情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一生帮助帮扶过的村民数不胜数。
  胡海斌的一生经历了军阀混战,地方武装泛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岁月。生活艰苦,缺衣少食,五十多岁就积劳成疾,肺气肿,肺心病。当时又缺医少药,年仅六十岁就离世。他虽英年早逝,但对东安峪村,和村民的贡献众所周知,他坚守道德底线,以身作则。他生性豪爽,助人为乐。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坦坦荡荡,他虽离世已近六十年了,但他的事迹还广为流传。村里上年纪的老人提起他时都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可称时代楷模,黄花沟畔的老社长。(作者:胡金成)

资讯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应县赤子坚持十年回乡“捐资助学”

下一篇:最后一页

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22号